<生活隨筆>之5-飲茶情懷
飲茶文化當然不是在於它的身價貴,而是在於飲茶的態度和心情,英國人的下午茶,就已成了生活中相當慎重其事的儀式。
有人喝茶著眼對身體有益;有人喝茶重在以茶會友,有人喝茶則在於修身養性,有人喝茶純為休閒,然而,也有人喝茶能培養雅性,能入詩參禪。
喝茶是一種風氣,也可說是一種文化。
●茶飲風氣文化時移境遷
現在的父母常會感嘆新一代的孩子,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變了。年齡層在15歲以下的這一代,他們喜歡吃漢堡、炸雞等西洋速食,喜歡喝可樂、果汁、汽水和不同種類的瓶罐裝飲料,換句話說,他們多喜歡喝加工過的含有糖精、香精或色素的飲料,而不願意喝白開水、或茶,直到近來廠商也開始將傳統的所謂綠茶、烏龍茶加工成瓶、罐裝飲料後,新一代的年輕人和中老年人,才又重新擁抱這流傳幾千年的茶汁。
據了解,推出這類加工茶飲料的銷售業績嗄嗄叫,好的不得了,異軍突起的創造了飲料市場的輝煌佳績。
如今,健康飲食的觀念愈來愈受到重視,市面的飲料,也普遍標榜純水、無糖或低糖,許多茶飲料則強調有提神、去膽固醇、減肥等功能;也確實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。

●英人飲茶重在心情態度
相傳十八世紀中葉,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格德琳,從葡萄牙將飲茶的高尚習慣帶入宮廷以後,由於尊敬與新奇,也鼓舞了貴族們重視飲茶。然而,當時茶葉很貴,一般人品嘗不起;因此,東印度公司才藉這個生意大大地撈了一筆。

●休閒會友修身養性參憚
有人喝茶著眼對身體有益;有人喝茶重在以茶會友,有人喝茶則在於修身養性,有人喝茶純為休閒,然而,也有人喝茶能培養雅性,能入詩參禪。
有人講究茶味清芳,有人要求茶汁純正且入喉能夠回甘,有人粗茶可配淡飯,茶來張口,何須深明究理;有人非頂級名茶不屑一顧,講起茶來歷,是大有來頭。
有人講究日本茶道-儀式井然有序,望之讓人「肅然起敬」;有人強調功夫茶-水、火、沖、泡步驟都有學問講究-山水為上、江水為中、井水其下,自來水就不列入品級了。對生活步調忙碌的現代人,真是「難得」的奢華。
個人因緣際會,接觸訪談不少茶道中人,有所謂博通古今的茶博士,也有號稱「壺仙」、「壺痴」的愛茶人士,都能各說出有一套飲茶文化,令人佩服。然時至今日,在茶館裏幫客人煎茶、煮茶、沏茶、泡茶的師傅,也有人管叫「茶博士」了,似乎術業有專攻,就類同日本稱各行業精道之人為「達人」吧。
個人私心則仍較偏好隨喜。畢竟,紅茶、綠茶,烏龍、包種、龍井、普洱,還是茱莉花茶、香片、鐵觀音,因各人時間、品味及經濟條件而異;飲茶形式最好也別刻意講求繁文縟節,客隨主便,主尊客意,重點在以誠以禮相待,才能敞開胸懷,談心論性,豈不暢快!

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(笠翁)《渴無茗》七絕詩云:「佳客不應遭水厄,天教旱魃困盧仝。望梅幸有茶經在,一讀能生兩腋風。」這是一種望而生津的境界。
清代鄭板橋《小廊茶詩》亦云:「小廊茶熟已無煙,折取黃花瘦可憐,寂寂柴門秋水潤,亂鴉揉碎夕陽天。」另外,他在《道情十首》中,詠茶一曲,曲云:「老頭陀,古廟中。自燒香,自打鐘。兔葵燕麥閒齋供,山門破落無關鎖,斜日蒼黃有亂松。秋星閃爍頽垣縫,黑漆漆蒲團打坐,夜燒茶爐火通紅。」淒涼中惟有一爐熱茶相伴,總帶給人一絲暖意和希望,畢竟比起那「枯藤、老樹、昏鴉;西風、古道、瘦馬;斷腸人在天涯」的意境,要多了一絲溫暖,關鍵其實也就在那火爐和熱茶上。這情境,使人想起唐詩人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詩云:「綠蟻新培酒,紅泥小火爐,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」的小小情趣。
延伸閱讀
<生活隨筆>1/婚前婚後
https://bv7389.tian.yam.com/posts/31402989
<生活隨筆>2/魚味、餘味
https://bv7389.tian.yam.com/posts/31402992
<生活隨筆>3/夕陽心情
https://bv7389.tian.yam.com/posts/31827906
<生活隨筆>之4-藍天、碧水、赤子心
https://bv7389.tian.yam.com/posts/31827988
<生活隨筆>6/往故宮路上
https://bv7389.tian.yam.com/posts/32041993
<藝文志>邂逅鵲鴝四喜兒-也談人生的喜和悲
http://bv7389.tian.yam.com/posts/77793469
<社會生態>現代人的休閒-聲色(攝)犬馬(車)
-
0
- 0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