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花樹不以貌獨沽一味 月橘及梔子花香遠傳
「花不可以無蝶」,個人同理演申,「果豈可以無鳥」?花有蝶伴、果有鳥食,「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」、「明日黃花猶記否?凋零臨去送秋波」、「拈花微笑」、「踏花歸去馬踏香」……,花有情人有意,都增加了賞花樹的形、意、神、韻,也添加了情趣的重要元素。
花嬌媚者 多不甚香
清人張潮著作《幽夢影》文中寫到:「凡花色之嬌媚者,多不甚香;瓣之千層者,多不結實。甚矣全才之難也。」
想來,老天爺對大自然萬物自有其各有千秋的安排,不同的個體演化,自也有其生存之道。如電影《侏儸紀公園》裡的那句名言:「生命總會找到出路」,換句話說,天生我才必有用吧。





圖由上而下,梅花、菊花、 蘭花、荷(蓮)花、秋海棠白頭翁;秋海棠花葉俱可觀。
張潮《幽夢影》文中還寫到:「花之宜於目而復宜於鼻香,梅也、菊也、蘭也、水仙也、珠蘭也、蓮也。止宜於鼻者,櫞也、桂也、瑞香也、梔子也、茉莉也、木香也、玫瑰也、臘梅也。餘則皆宜於目者也。花與葉俱可觀者,秋海棠為最,荷次之。海棠、酴醾、虞美人、水仙,又次之。葉勝於花者,止雁來紅、美人蕉而已。花與葉俱不足觀者,紫薇也、辛夷也。」張潮雖是清朝時代的人,賞花的見識廣博,真的頗值得現代人參考分享吧。

上:香櫞,中:桂花,下:玫瑰。
現代賞花 潮流風氣
然而,談起現代人賞花的心得和品味,難免受時代潮流風氣影響,會有更新的想法和主張吧。
譬如:受西方文化潮流影響,送玫瑰花成了傳達愛情的表徵;受東洋日本的流風所及,櫻花也特別的受寵。而民主政治、自然科學發達,增加了人們對植物分類和自主意識,無論是以界>門>綱>目>科>屬>種分類,或以蜜源植物、誘鳥植物、誘蟲植物分別,還是以青菜、蘿葡、珍稀植物等區分,總之,大家似乎各取所需,各有所愛。


台北的茶、蘭、菊、油桐花展。今年士林官邸菊花展訂於11月27日至12月11日舉行。
另外,因台灣本土氣候環境特別的栽培和推廣,如:台北每年一度都會舉辦的茶花展、蘭花展、菊花展、牡丹花展、桐花祭、杜鵑花季等等,也讓台灣人對花的認識和鍾愛別有見地。
個人認為,花樹欣賞其實也講究色(好看,引人目光)、香(好聞,怡人陶醉)、味(好吃,生機盎然)。若是師法精於花藝盆景或書畫藝術的高人,或許還可以再加上形、意、神、韻的附加內涵。




張潮《幽夢影》文中曾寫到:「花不可以無蝶,山不可以無泉,石不可以無苔,水不可以無藻,喬木不可以無藤蘿。」又寫到:「梅令人高,蘭令人幽,菊令人野,蓮令人淡,春海棠令人艷,牡丹令人豪,蕉與竹令人韻,秋海棠令人媚,松令人逸,桐令人清,柳令人感。」


上:梔子花與黑帶弄蝶,下:鵝掌藤果與 紅嘴黑鵯。
花有蝶伴 果有鳥食
「花不可以無蝶」,個人同理演申,「果豈可以無鳥」?花有蝶伴、果有鳥食,「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」、「明日黃花猶記否?凋零臨去送秋波」、「拈花微笑」、「踏花歸去馬踏香」……,花有情人有意,都增加了賞花樹的形、意、神、韻,也添加了情趣的重要元素。



圖最上起,中正紀念堂黑松、竹鷺、菊花、蘭花、宮粉梅石墻蝶。
如果僅以貌取花,那不如去看花樹圖鑑。就如同,古代文人的傳統意念,認為松取其蒼勁,竹標榜節超,菊意謂隱逸,梅標示堅貞,蘭代表高潔……,這些寓意和感受,多少都點出了形、意、神、韻其中含括的元素吧。
最上起:七里香與白領帶木蜂、黑鳳蝶雄,茄苳果與白頭翁,七里香與大紅姬緣椿象。
因此,個人<旅遊花樹記事>網誌攝影取材不獨沽一味,儘可能加入蜂、蝶、鳥、昆蟲的陪襯,也不免感時傷懷,希望相得益彰,一則與現代珍惜保護自然生態的意念結合,一則也是希望能增加原有花樹的生動和情趣吧。
月橘別名 七里香傳
有些花或許不是顏色鮮艷、姹紫嫣紅,也不是花型特別突出搶眼、風姿綽約,吸引人的目光,但,花色雖不嬌媚,卻是香氣濃郁或清芳遠傳襲人,宜於鼻香,同樣讓人們留下深刻印象。
上期網誌介紹的台灣海桐,別名就叫七里香、十里香,可見以香遠馳名。其實,芸香科(Rutaceae)月橘屬(Murraya)的月橘,別名也叫五里香、七里香、九里香、十里香、萬里香、九秋香、九樹香、過山香、黃金桂(廣東)、滿山香、石松、石苓、石柃(台灣)、四季青(廣西)、青木香(雲南)、Kazapan(排灣)。而以七里香最被樂道,或許,現代女詩人席慕容寫了「七里香」的詩,周杰倫作曲,方文山作詞的「七里香」,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吧。
七里香與小長喙天蛾。
席慕蓉在「七里香」的詩中寫到(摘):
在綠樹白花的籬前/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/而滄桑的二十年后/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/微風拂過時/便化作滿園的鬱香
七里香與青帶鳳蝶。
方文山作詞,周杰倫作曲的「七里香」唱到(摘):
那飽滿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/而妳的臉頰像田裡熟透的番茄/妳突然對我說/七里香的名字很美/我此刻卻只想親吻妳倔強的嘴
七里香與小紫斑蝶。
三立<薰衣草>片頭曲,陳信榮作詞,周傳雄作曲的「花香」(摘):
記憶是陣陣花香/一起走過永遠不能忘/妳的溫柔是陽光/把我的未來填滿/提醒我花香常在就像我的愛
個人在網誌「<心靈觀想>花樹綴飾的圍籬和窗台 蒜香藤、龍吐珠與七里香」(見延伸閱讀)文內也為月橘寫了一首詠七里香的詩:
<月橘-七里香>
黃蕊白瓣聚群芳,麗質天生平常家。清新脫俗不鬥艷,幽然留芳送馨香!
唐朝黃蘖禪師的《上堂開示頌》詩中寫到:
塵勞迥脫事非常,緊把繩頭做一場;不經一番寒徹骨,爭(怎)得梅花撲鼻香。
七里香與黑鳳蝶雄。
顯然,無論是思念、情愛、禪修,花香的氣味所營造的情境,是會讓人留下深刻感受和記憶的。
月橘10月間依然花開,香氣彌漫,吸引蜂蝶,在士林官邸西式花園一角拍照,許多不知花名的陸客經過聞香,多會驚呼「好香啊!是什麼花啊?」近11月中,月橘的小白花幾乎落盡,多已結了青綠的果子;徒留餘香的美好記憶。
梔子風雅 愛與永恆
同樣,春夏開花,入秋以來陸續結成形像糖果的果子的香花植物還有茜草科(Rubiaceae)黃梔子屬(Gardenia)的梔(ㄓ)子花。別名:水橫枝、黃果子(廣東)、黃葉下(福建)、山黃枝(臺灣)、黃梔子、黃梔、山梔子、山梔、水梔子、林蘭、越桃、木丹、山黃梔、紅梔子、黃枝、巵子、小梔子、野桂花、白蟾花、薝葡、恆春梔、Kyaba(排灣);Kayunabbu(泰雅)。另,重瓣梔子花在園藝界中又被稱為「玉堂春」或「大花梔子」。

白色或泛黃的梔子花,並沒有玫瑰花那麼多彩多姿,惹人注目。重瓣的梔子花,則還略有白玫瑰的型。據說,梔子花的花語是「永恒的愛與約定」。因此,西方人長在婚禮上放梔子花圈,或是梔子花的裝飾。因為它代表著愛與幸福,而這兩樣東西都是婚禮上面最甜蜜的祝福。
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對梔子花卻格外青睞,因此留有不少相關梔子花的詩詞。文末僅摘錄幾首,提供朋友們在賞花之餘的聯想和參考吧。
上,梔子花與緣點白粉蝶;下,重瓣梔子花與白粉蝶。
唐 杜甫《梔子》
梔子比眾木,人間誠未多。於身色有用,與道氣傷(相)和。
紅取風霜實,青看雨露柯。無情移得汝,貴在映江波。
(賞析:梔子比起其它植物來,確實少見。梔子可以提取黃色染料,又可以入藥,理氣治病。果實經霜變紅,枝葉遇雨露而顯青翠。喜傍江水生長,捨此之外,更無它物可移情。表達了作者對梔子的極度喜愛與高度讚揚之情。)
唐 張祜《信州水亭》
南簷架短廊,沙路白茫茫。盡日不歸處,一庭梔子香。
唐 劉禹錫《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》
蜀國花已盡,越桃今已開。色疑瓊樹倚,香似玉京來。且賞同心處,那憂別葉催。佳人如擬詠,何必待寒梅。

梔子花果與麗胸螺嬴蜂。
宋 朱淑真《水梔子》
一根曾寄小峰巒,苫葡香清水影寒。玉質自然無暑意,更宜移就月中看。
宋 蘇籀 (ㄓㄡˋ)《梔子花》
鏤裁雪羽元同質,合輯龍沈更一家。氣襲禪僧鼻端白,葩敷溪女鬢唇斜。牽纏薌色誠虛幻,結習因緣可歎嗟。芍藥調和傳漢殿,酴醿脂澤有渾耶。

梔子花與台灣紋白蝶。
宋 劉過《詠余商卿梔子花》
捍不求知色自然,朝來何許雪華鮮。如行佛國參知識,未嫁仙姿益淨娟。梅子已黃猶夜雨,客游方倦作春眠。地卑山近征衣潤,不費熏爐一炷煙。
宋 王義山《梔子花詩》
當年曾記晉華林。望氣紅黃梔子深。有敕諸官勤守護,花開如玉子如金。此花端的名薝蔔。千佛林中清更潔。從知帝母佛同生,移向慈元供壽佛。

梔子花枝上的麻雀。
宋 陳造《次梔子花韻》
居士窗前簷蔔花,清香不斷逗窗紗。傷和錯底風過關,照夜偏憐玉雪葩。瓊樹未應矜潔白,金神端為發英華。世間俗眼便紅紫,試遣詩翁較等差。
明 李東陽《梔子花》